好酷屋

追溯历史 梨花大鼓代表剧目及起源

好酷屋

发布于2023-04-19

好酷屋教程网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追溯历史 梨花大鼓代表剧目及起源的相关教程:说起梨花大鼓,可能很多人都会感到陌生,的确中华文化琳琅满目,要想知其全部,实在不是一件易事,那么流行于山东河北一带的梨花大鼓,又是如何起源的呢?本期的戏剧文化,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据记载,梨花大鼓

  说起梨花大鼓,可能很多人都会感到陌生,的确中华文化琳琅满目,要想知其全部,实在不是一件易事,那么流行于山东河北一带的梨花大鼓,又是如何起源的呢?本期的戏剧文化,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据记载,梨花大鼓的产生时间,可以上溯至明代。它最初流传在山东省西北部的运河沿岸,以及鲁西北毗邻的河北省南部冀南一带农村地区。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代光绪年间,梨花大鼓这种农村民间曲艺传到山东济南等城市,进入城市的梨花大鼓最大的变化是,原来全由男性演出的主角换成女性,专职伴奏者仍为男性。

  梨花大鼓是河北南部地区独有的鼓曲之一,也是中国曲坛上一支别具风采的鲜花,颇受群众的欢迎。梨花大鼓早期叫犁铧大鼓(因演唱者手持犁铧片伴奏而得名),它历史悠久,清乾隆年间己有艺人演唱,清嘉庆年间,河北邢台威县的王奎山、临西吕连山和李明山、清河徐靠山和临城冯云山,时称梨花大鼓的“五大山”,风噪冀鲁两省。

  “五大山”及其门人把梨花大鼓的发展推到了一个高峰,以邢台地区的威县、新河、南宫为中心,风行华北,此时的“梨花大鼓”被叫得杠杠响,“五大山”门人中的康兴重、张兴本、张兴隆、张兴立、孙春瑜、吴春华、潘春聚等,都是清末民初名噪冀南的梨花大鼓艺人。

  梨花大鼓植根于民间,所以说书人讲的故事也多是民间疾苦和农家生活的内容。梨花大鼓风格朴实,运字行腔声情并茂,唱腔丰富多变,以板式梨花腔为主,素有腔多字少、七十二哼哼之称,是一种独特的声腔艺术,曾被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山东快书等曲种吸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梨花大鼓曲调高昂,说、唱、道、白兼备,叙事抒情交融,以说为主,唱为辅,中长篇书见长,有慢板(哭调)、二性板、快板、散板等四种板式,句式有十字韵、七字韵等。主要伴奏乐器有三弦、铜板、京鼓。演员的服装也多是女穿旗袍,男穿长袍。

  代表剧目:  短篇有《荐诸葛》、《古城会》、《让成都》等“三国段”,和《宝玉探病》、《下西厢》、《丁香割肉》、《雪梅吊孝》、《小黑驴》、《小黑牛》等。中篇书目有《李天保吊孝》、《大宋金球》、《海公案》、《五女兴唐传》、《响马传》、《丝绒计》等。

以上就是好酷屋教程网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追溯历史梨花大鼓代表剧目及起源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haoku5.com/wenhua/643f5de00c41bf0338063eeb.html

相关推荐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