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酷屋

在封建制时期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外国人是如何和中国人交流的?又是如何互相学习语言的?

好酷屋

发布于2023-03-28

好酷屋教程网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在封建制时期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外国人是如何和中国人交流的?又是如何互相学习语言的?的相关教程:题目说“中国古代大多时候都是很封闭的,也肯定不懂其他国家的语言”,这个判断不知道是从何得来的!实际上中国古代一直跟世界各国有着非常频繁的、制度化的交流渠道,不是什么封闭的状态。下面我来简单说说“外来的

题目说“中国古代大多时候都是很封闭的,也肯定不懂其他国家的语言”,这个判断不知道是从何得来的!实际上中国古代一直跟世界各国有着非常频繁的、制度化的交流渠道,不是什么封闭的状态。

下面我来简单说说“外来的使节来中国是如何用语言交流的?以及当时的中国人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去学习外国语言的?”的这些问题。

首先,外国使节到了中国,中国古代的王朝一般是有专门的翻译机构负责处理外交文书的翻译。以明朝为例,1407年时在翰林院里面设立了一个翻译机构,叫做“四夷馆”,后来改隶太常寺,专门负责翻译工作,当时明朝的首都还在南京,所以四夷馆最初是设在南京的长安右门之外,四夷馆不是一个纯粹的外交翻译机构,他还要负责国内的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文字的翻译工作,四夷馆内分为八个分馆:

分别是鞑靼、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各馆“置译字生,通事,通译语言文字”。这八馆之中,鞑靼负责蒙古语文、女真负责女真文字、西番负责藏文、百夷负责傣文、高昌负责畏兀儿文,这些语言文字基本上不能算外国语,而是中国境内的各民族的语文翻译,真正负责外国语言文字的是“回回馆”,回回馆比较复杂,今天的回族实际上没有自己的文字和语言,都是说汉语,写汉字的,这个回回馆实际上负责处理的西域以及中亚以西的各国的语言文字的翻译的,包括中亚诸突厥语族的翻译以及西方诸印欧语系诸语言的翻译,内部很复杂。

四夷馆里面的“译字生”,最开始是从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里面选拔,选拔时要考试,考试就是“令译所作文字”,就是拿一段话来让译字生们翻译,“合格”后,赐予相当于“进士”的出身,然后到四夷馆中供职,这就取得公务员身份了。

大概是因为国子监的学生本来就前途光明,所以愿意考译字生的人不多,1426年开始,放宽了“译字生”的先拔范围, 允许普通人来考,于是很多考不上科举的人,就跑来考这个,据说很多工匠、厨子不允许考科举的,而且也不可能考得上的人,花点钱找点“老外”当私人教师学个一段时间,都可以考上,结果译字生大增,而且质量下滑,引起朝廷之内的有识之士的担忧。

1460年前后,礼部决定改变政策,不允许私自去找老师学习“外语”,必须到四夷馆专门办的学校学习,同时也不许“教师”私自在外门开补习班教学生,朝廷还明令“今后敢有私自教习、走漏夷情者,皆重罪不宥”,也就是外语老师敢在外面私自开补习班的,一律定罪重罚。同时对译字生进行严格的过程化考核,“严立期限,勤督课业,月有试、季有考。译业精晓者,方准留用,不通者黜”。译字生主要是负责“笔译”,还有负责口译的“通事”,则要每天进馆与“夷人”和精通夷语的通事交谈,练习口语,做到“习熟夷语”。

题主这个前提就是大错特错,讲什么“封建王朝是很封闭的,也肯定不懂其他语言”?这结论谁得出的?

中国历代王朝,除了清朝从头至尾实行海禁以外,其他王朝都是很开放的。唐朝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的王朝,其开放程度甚至超过今日。唐太宗时期,朝廷里一半以上的官职由胡人担任,军队中多有胡人将领胡人士兵,长安城的外国人甚至一度超过二十万,是当时世界上绝对的第一大国际化大都市,这些情况题主都看不见吗?

即使是较为封闭明清,明朝前期的确执行过海禁政策。可是自隆庆万历以来倭寇彻底荡平之后,明朝海禁开始放开,与西班牙(当时叫“弗朗机”)等各国做贸易,大量的墨西哥白银由于中国的贸易顺差而流入中国,甚至造成了世界银荒。

即使到了以闭关锁国的清朝,所谓的“片板不得下海”的海禁政策也并不是对所有的区域都执行。清政府在广州设立了贸易行,专门负责对外贸易。只不过当时的贸易主要针对荷兰和葡萄牙,对于英国的贸易较少。关于翻译问题,的确也有障碍,马格尔尼使团来华时,中国就缺乏英语翻译。所以中英双方各自配备了拉丁语(一说西班牙语)的翻译,交流的时候将英语翻译成拉丁语,再将拉丁语翻译成汉语,的确比较麻烦。

不过总的来说,语言并不是人类交流的障碍,只要人类有交流的意愿,不会因为语言而断绝的。

以上就是好酷屋教程网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封建制,语言,如何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haoku5.com/shenghuo/6422f17abe579cdc980889f0.html

相关推荐

    热门专题